GB/T 41555-2022
《科普服务分类
与代码》标准释义
任务来源——
国家标准计划《科普服务分类与代码》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出,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68)归口,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技馆、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起草,标准计划号20194318-T-731。
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力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相互交织,正处于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科技竞争越来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方面,进一步影响甚至重塑全球竞争格局。这为科学技术提出了新挑战、新机遇和新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科普领域更多的将其独立于市场之外,由政府直接提供或者政府采购的社会力量提供的公益性服务。随着公众科普诉求的不断提升,有大量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科普服务中来。一方面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政府采购,作为运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科普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力量也投入经费成为科普服务的主体,提供公益性和盈利性科普服务。多方主体形成了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监管主体(政府)、科普服务主体、科普服务运营主体、科普服务消费主体(公众)交叉存在。因此必须进行《科普服务分类与代码》的制定,通过分类,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科普服务过程中来,为监管主体制定扶持与保障政策提供明确的方向。
为满足新时代我国科普工作的现实需要,起草组以《科普服务分类与代码》的制定为契机,完善科普服务供给体系,提高科普服务效能,推动科普资源市场化配置;为在新时代允许多元主体参与到科普服务中来做好顶层设计。
标准编制的原则与依据——
《科普服务分类与代码》是科普服务发展顶层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反映科普服务提供的内在逻辑结构,体现当前科普服务的整体布局,影响当前国家科普服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标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分类代码秉承涵盖科普服务的不同类别、涵盖科普服务全过程理念,尽可能覆盖科普服务领域。
(2)准确性。每一个分类,都应准确反映科普服务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特性,每一类科普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等信息都是真实的,且与实际相符。
(3)唯一性。科普服务全流程中的每一种服务形式,都应在本文件中划分到相应类别,对应唯一的编码,尽量减少重叠和交叉。
(4)扩展性。应考虑目前科技与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科普服务形式,使分类与代码具有扩充性和延续性。
主要依据有: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GB/T 28222-2011《服务标准编写通则》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相关政策、规范和指导文件
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标准体系。
标准主要内容
——
《科普服务分类与代码》标准包括范围、规范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分类方法、编码方法和分类及代码表、扩充原则等共8个部分组成。
产业化情况、推广应用论证和预期
达到的经济效果——
《科普服务分类与代码》的制定为解决科普服务分类不清,为更好的构建科普服务生态提供基础支撑。为未来科普服务标准化,科普服务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项标准的发布实施不仅有利于科普服务管理和科普服务提供的有效实施,而且有利于科普服务标准化信息系统建设,有利于数据统计、分析和应用,满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需要。